陈逸飞:坦然自若话生平
从上海匆匆忙忙飞到北京,陈逸飞在百忙之中欣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采访。不谈《理发师》,也不谈演艺圈的是非纷争,谈话始终都围绕着有关艺术的话题。作为第一位与世界最具权威的玛勃洛(MARLBOROUGH)画廊签约的亚洲画家,他仍旧坚持抽出时间画画,在创作中寻找宁静。与有些名人的居高临下相反,陈逸飞的宽容和平易近人使记者愈发地理解他所说的那种为人处事的态度:善良和荣辱不惊!
母亲启蒙
怀旧风袭艺术殿堂
1946年出生于浙江省镇海一个书香之家的陈逸飞,父亲陈庚赉是一位化学工程师,而母亲范雅芳则是他的艺术启蒙老师。从小在上海这座城市里长大。童年时代,母亲经常带着他到教堂去做礼拜,陈逸飞由此对宗教绘画、雕塑、节庆以及管风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故乡在陈逸飞心目中是非常美好的,这在他日后创作的《水乡石桥》《江南遗韵》中得到充分体现。陈逸飞说,他对上海情有独钟。而他作画的几个惯常题材——陈旧水乡、古典仕女、音乐人物,经过上海式的改造,就变成了一种美丽的怀旧,很容易被国际社会所接受。
毕业于上海美术学院的陈逸飞,1980年转道深圳、香港自费赴美留学,进入纽约亨特学院攻读美术硕士学位。同年,他的作品入选纽约国际艺术中心展出。
1982年夏天,陈逸飞乘火车开始近两个月的欧洲之旅,遍访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等十余个国家的博物馆,观摩了大量欧洲名画原作,了却了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当年年底,纽约哈默画廊慧眼识才,与之签约,并收购其12幅作品。第二年,陈逸飞在纽约著名的哈默画廊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参展的42幅作品全部售出;1985年,他的油画《桥》被联合国选作首日封。同年,哈默博士访问中国,将陈逸飞的油画《家乡的回忆——双桥》作为礼物赠予中国领导人邓小平。
不在意成就
甘作文化架桥人
在海外的华人画家中,陈逸飞无疑是最有成就、最具有国际影响的人物之一。陈逸飞的作品蕴含了中国的美学和西方的绘画技巧;超越了地域和人文的界限,将东西方的文化精髓融于咫尺之间,成为一种楷模。
1991年,陈逸飞根据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创作的油画作品《浔阳遗韵》,以137万港元打破在世华人画家油画拍卖最高纪录;次年,他的新作又以198万港元被香港富豪邵逸夫收藏,再创卖价新纪录;1994年,他的《山地风》在北京以186万元人民币被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收藏家收藏。
陈逸飞自认是在东西方艺术之间架桥的人,他的女音乐家系列绝大多数以西方女性为主人公,画面处理不失传统,精确的技巧归功于他对画面锲而不舍的钻研,画家的作品于是被置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美国与中国之间;这种不同寻常的二元组合,乃是陈逸飞的特性所在。这位画家把自己所画的人物置于空旷背景上的雕塑,其造型力度异常扎实、完美,技巧近乎炉火纯青,而且这些有助于透过画面表达纯属个人的视觉情感。
上海有其传统的文化特色,同时又是新兴城市,有新文化,新老交替,这种微妙的感觉,单凭油画笔是很难表达的。于是他又开始尝试拍电影,尝试时装,尝试工业设计……失落激发理想
中国货成品位象征
虽然陈逸飞如今风光逼人,但是陈逸飞也绝望过。20世纪70年代的他刚刚开始了自己的服装设计之旅,但是在随后的十年中,他除了画宣传海报外,整天无所事事。1982年,他漂洋过海,远赴美国;在那里,他终于拿起了自己喜欢的画笔。后来执意返回祖国的他,忽然发现国人的生活仍然是千篇一律:所有人都住在单调的公寓单元里,都用挂历来装饰家里的墙壁,并且无一例外地穿着蓝色或褐色的衣服。陈逸飞进一步解释道:“我的意思是,10亿人活得毫无个性而言,我的理想是要将审美品位带给中国大众。”
为了完成这个属于中产阶层的任务,年近六旬的陈逸飞一直不遗余力。1998年,陈逸飞创建了“layefe”高级服装连锁店,如今,这一品牌已经在35个城市中拥有100多家分店。接着,他又瞄准了中国人的购房热,从去年开始涉足家居装饰设计领域。而为了让自己的美学王国更为完善,陈逸飞还开办了一家模特公司,并且刚刚签下了今年的“中国小姐”卓灵;同时,备受艺术学院青年学子钟爱的《视觉》杂志也于去年创刊。现在,陈逸飞还在上海经营着一家年收入达2500万美元的广告公司。
“中国人现在的确很有钱,”陈逸飞说,“但是,需要有人来告诉他们怎样消费才显得有品位。我有时会用西化的颜色和剪裁,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的产品要具有国际水准。我希望有一天,中国货可以代表着质量和品位,而不是一味地崇洋媚外。”
延伸情趣
银幕也是画布
在陈逸飞的艺术世界中,他始终将大美术、大世界的观念贯穿在自己的创作中,同时,他也希望将这种视觉艺术的审美融入在电影中。陈逸飞对记者表示,银幕就是他的画布,摄影机就是画笔,他常常在拍一部电影之前在纸上勾勒场景小样。
最具有陈逸飞油画色彩的影片应该说是1993年陈逸飞完成的自传性质的艺术影片《海上旧梦——陈逸飞个人随想录》,这是一部真正的诗化电影,他的个人风格为影片增添了非常个性化的色彩。中国的大都市上海曾是十里洋场的聚集地,是旋生旋减的各种事件不断交替的舞台。然而,在那充满了戏剧性、偶然性的历史场景中,陈逸飞所撷取的只是一副安详的回溯视野,一个浪漫的女性喻体和一种高度象征化的写照。整个影片没有故事,没有对白,画家梦游似的追随一个女子,使画面就像是一幅幅游动的油画画面。
为故事而拍
沉迷电影制作
如果说首部电影作品,陈逸飞还只是画布的延伸,那么接下来的尝试就不同了。对于目前在人们焦点关注中的《理发师》,陈逸飞表示,他是因为被凡一平原作中的故事所吸引,所以很早就买下影片拍摄版权。
而电影拍摄的分水岭对陈逸飞来说应该是1995年。当年陈逸飞的《人约黄昏》入选了法国戛纳电影节“特别推荐”单元,并受到电影节主席亲自接见。《人约黄昏》改编自20世纪30年代上海作家徐讦的小说《鬼恋》。虽然在艺术上与《海上旧梦》一脉相承,将镜头对准了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寻觅转瞬的繁华和沧桑。但已经是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一段缠绵悱恻的人鬼恋情。曾监制过《醉拳》、《赌圣》等卖座港产片的吴思远以及梁家辉的加盟,让《人约黄昏》在上海公映时票房一路飘红,这给了陈逸飞对拍摄电影的极大信心,也让他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此后,陈逸飞却突然拍摄了一部史诗巨制《逃往上海》,可以说这部片子补充了斯皮尔伯格所拍摄的《辛德勒名单》所涉及的历史,讲述了犹太人“逃亡上海”的历史。记者了解到,为了拍摄《海上三部曲》的压卷之作《逃往上海》,陈逸飞与他的摄制组马不停蹄地奔波于世界各地,花费大量的资金与时间收集珍贵的纪录片资料,摄录那些当年逃亡上海的犹太人和他们后代的叙述,他甚至掏腰包请犹太人来上海参观。现年65岁的维也纳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手格林拍格,在片中自述自己在上海的那段经历。由他演奏的那段忧伤、深沉的小提琴旋律贯穿着电影的始终,成为影片的灵魂。而之所以会拍摄这样史诗型的战争题材,陈逸飞坦言,1999年,他在一次极其偶然的机会中了解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深深为之感动,最终将它搬上了银幕。
性格决定命运
艺术家袒露成功学
作为艺术家去经营数个规模庞大的企业,这在常人眼里似乎是不可想象的,那么陈逸飞究竟是如何管理自己的企业呢?
“性格决定命运!”陈逸飞的这句口头禅又开始频繁在与记者的对话中出现。陈逸飞表示,要经营好企业,首先必须有时间观念;二是分析自己的实际能力,分析事情的可行性;三是要有非常好的团队,大家要有一个共同的理想。而对于挑选团队,陈逸飞似乎也有自己独特的主意,他坦言:“我有一个很好的团队,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我挑选设计师看他们的素质、悟性、才气而不在乎名气大小。我们的设计师每人都有至少10个护照,国外一些大的展览会是必看的,有时我还买回国外最新的成衣让他们解剖参考,公司里弥漫着很独特的艺术空气。”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设计师,都有着共同的理想,而他们的激情也让陈逸飞觉得自己充满年轻的活力。
谈话接近尾声,说到以后的打算,已经功成名就的陈逸飞表示,钱已经不是重要的东西了。“现在我考虑的不是挣不挣钱,而是我喜欢不喜欢。艺术家都是游戏者,游戏的乐趣在于过程,不是结果。”陈逸飞告诉记者,他今年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影视的投资方面,同时,他的“逸飞视觉中心”将于2月16日在北京开张,他希望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北京的奥运会、为上海的世博会作出贡献。
信报记者冯翰墨
2003-1-19北京娱乐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