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妫满封陈列到公元前479年陈闵公亡于楚,陈国其传20世,26代君王,历时588年。其间,妫满第12代队陈完因避难于公元前672年逃到齐国,改姓田,其子孙世代任齐国的大夫,卿,相,至10世孙田和,夺取姜姓齐国政权,建立了田氏齐国,又传8君184年,至16世小田建时,被秦始皇所灭。田建有三个儿子,其三子田轸出逃,后迁居至颍川,恢复陈姓。此后在中原瓜瓞连绵,生齿甚众,发展成为名门巨族。 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即《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于496将代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 据陈氏族谱及有关史书记载,自陈国发生内乱至亡国,陈氏有几次外迁,繁衍昌盛的属陈轸为始祖的颍川陈氏。陈轸的四世孙陈愿有4子,其长子陈宴字仲弓东汉时人,在陈氏族系中是个很关键的人物。陈宴的6个儿子也很有名望。其长子陈纪,四子陈谌与陈宴合称三君。陈谌的玄孙陈伯,于西晋末建兴年间渡江,居曲阿新丰湖,其陈陈世达任长城令,徙居长城,下若里,传世10世而有陈谈先,陈霸先,陈休先。陈霸先在南朝梁任虏将军,受封陈王,于557年代梁称帝,国号陈,建都建康。陈国历时5帝33年,于589年为隋所灭亡。此期陈国封了许多陈姓王,使陈氏子孙遍布长江与粤江之间,其中,宜都王陈叔明的10世孙陈环,在唐朝任临海令,为避难迁至福建泉州仙游县。陈环第五子陈伯宣隐居于江西庐山,其孙旺于唐文宗太和六年徙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成为江州义门陈氏开基祖。陈旺以孝治家,世代相传,历时230年,形成一拥有3700多口人,300多处田庄,前后19代同居共炊的庞大家族,直到宋仁嘉祜七年由皇帝派人协助拆迁,才分散于16个省的125个地方。 唐朝初期和中期,中原陈氏有两次南迁福建是影响深远的。唐高宗总章二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蛮獠啸乱”因寡不敌众,退守九龙山;朝廷又派陈政的哥哥陈敏,陈敷率领军58姓组成援兵,去闽途中,陈敏,陈敷卒,其母魏氏代领其众入闽。仪凤二年四月,陈政卒,由其20岁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经过九年战争,局势平定后于垂拱二年报请朝廷批准。设置了漳州郡。陈元年“率众辟地置屯,招徕流亡,营农积粟,通商惠工”,使漳州一带“方数千里无桴鼓之警”因之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其子孙称为“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台湾现有陈圣王庙53所,这从一个方面表明了台湾同胞对陈元光的崇敬之情。再就是颍川陈宴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福建同安,又徙漳州南厢山;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陈邕裔孙陈洪进,宋初并任在福建同安,又徙漳州南厢山;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陈邕的裔孙洪进,宋初曾任宰相,封南康郡王;其两个儿子文福,文灏分别任泉州刺史,漳州刺史,此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尊陈邕为“南院”始祖。 陈氏入粤,始于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迁,陈宴后裔陈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宁化,上杭,至其曾孙二郎,三郎再迁至广东,程乡,后散居大埔,肖宁,长乐,龙川等县。陈氏入台,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郑经过台官东宁总制使,在台湾建立屯田制度,设立学校,被尊为陈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国建立的300多年间,陈氏迁台人数很多,其中仅武荣诗山霞宅陈氏一支即有2000余口,因此使其成为台湾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与林姓共有“陈林半天下”之美誉。 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至宋代人数更多,有的成为安南王朝的重臣。其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炅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传8世13王历时175年促进了陈姓人口的发展。至今,陈姓仍被列为越南十大姓之首。陈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由明太祖朱元璋派去的水手,此后有的在琉球群岛落户。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有许多人出海谋生。福建永春人陈臣留,到马来西亚经商,后又率领亲族百余人迁居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另有一些人分别迁至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分布相当广泛,他们对当地的繁荣与进步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摘自——《陈氏宗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