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世界有多少人在练太极拳?世界上有多少个太极拳组织?没有人能作出一个详尽的统计,给出一个准确的数字。有人说,全球的太极拳爱好者有八千万。有人则估计,全世界太极拳人口已经超过一亿。八千万也好,一亿人也好,反正太极拳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国际品牌。我们所以要在这期20周年特刊中单说太极拳,不仅因为她在众多的武术拳种中影响最为广泛、发展最为迅猛,还因为她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最典型的代表。《中华武术》陪伴着中国武术走过了风风雨雨的20年,目睹了太极拳的兴旺发展。现在,让我们回顾五大太极拳流派的发展,记录为太极拳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一代代太极人。
太极拳自面世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随着社会的发展,太极拳逐渐发展演变,形成了今天陈式、杨式、吴式、孙式、赵堡等广泛流传的六大太极拳流派,其他还有太极五星锤、八卦太极拳、郝式太极拳等等,真正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自1978年11月马邓小平题词“太极拳好”以来,太极拳发展到了世界和每一个角落,达20多年的发展速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真正是太极逢盛世,阔步走天下。
在目前流行的几大太极拳流派中,陈式太极拳是最古老的,从陈式太极端原繁衍出了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在杨式太极拳等流派广泛流传的时候,陈式太极拳却还笼罩在神秘的面纱之中,不为人们所认识。
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陈式太极拳只在北京、上海、南京、河北、山东以及河南等地流传,传人较少。80年代后,随着中国武术热潮的到来,陈式太极拳的健身、技击、修身养性等价值很快被人们认识,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陈式太极拳迅速传向世界,其强大的魅力征服了各个国家的人们,其影响力真追流传最为广泛的杨式太极拳,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在近20年的传播中,陈式太极拳以陈式太极拳的发源地陈家沟和北京为中心,向全国以至全世界传播。北京为中心,向全国以至全世界传播。
饮水思源。当中国的太极拳风靡世界后,太极拳的发源地陈家沟就成了各国太极拳爱好者朝圣的圣地。陈家沟陈式太极拳的重要传播者陈照丕,从50年代到70年代,教授了大批弟子。80年代后,陈家沟的太极拳师们打破了过去“拳不外传”的祖训,走出国门,向世界传播陈式太极拳。短短的几年间,陈家沟涌现出了许多太极拳名师,如“四大金刚”陈正雷、陈小旺、王西安、朱天才等,如今,他们已是“桃李满天下”。
作为武术之乡的温县,太极拳学校也应运而生,仅陈家沟就有太极拳学校20多所,吸引着中外武术爱好者纷至沓来。美国的金太阳曾经到温县拜陈庆州为师学习太极拳,一学就是教数年,成为一时佳话。
除了走出去传播太极拳、办太极拳学校教授太极拳,温县人还利用陈式太极拳这个无形的资源,举办国际太极拳年会,吸引国内外的太极拳爱好者。1992年到1998年,温县连续举办了五届国际太极拳年会,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很大反响。英、美、日和中国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人前来学武,两万多人来访,太极拳热潮居高不下。目前,国内外陈式太极拳团体组织已达150多个。从2000年开始,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升格为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已经举办了两届,规模空前。年会期间,焦作市的宾馆已经人满为患。
在推广太极拳上,温县更是不遗余力。他们将太极拳定为全县中学体育课的必修内容。全县13个乡镇全部成立了武术辅导站,有固定误训练场所和拳师的教拳点54个。全县37万人参加练拳习武活动的达10万多人。
陈式太极拳,这块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21世纪必将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陈式太极拳重要代表人物:
创始人陈王廷
陈王廷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优,精于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东一带很有声望。曾在山东扫荡群匪,贼闻名不敢逼近。因当时社会动荡,久不得志,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拳术,博采众家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陈王廷传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更具独特风格,陈王廷的著作因年代久远,多遭散失,现尚存《拳经总歌》《长短句》词一首。词上半首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同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才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虎成龙任方便。”陈王廷的独创有以下几点。
把拳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
(一)导引和吐纳是养身术
它是由汉末伟大医学家毕柁模仿禽兽的屈伸、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创编的健身方法,名为“五禽戏”。陈王廷把武术中的手、眼、身、法、步的协调运作,同导引、吐纳结合起来,使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密切结合,成为“内外合一”的内功拳。
(二)把武术和中医经络学相结合
陈王廷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结合经络学说原理,创编了缠绕螺旋运动方式的太要拳套路。
(三)创造了双人推手
自古以来,踢、打、摔、拿、跌是我国武术的五大主要技击法。由于这五种技击法实践时具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苦心积累的宝贵经验,也由于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鉴于此,陈王廷 创造了推手方法。这种方法伤害性较轻,成为一种综合性的实习技击的练习方法。
(四)创造了双人粘枪和大杆对练项目
陈王廷创造了双人粘枪法。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和大杆对练是太极拳派长兵器的对抗性基本练法,结合陈氏拳术与众不同的缠丝劲运到器械上,为长兵器对练开辟一条简便易行、提高技术的途径。
(五)创造了太极拳理论
陈王廷拳理论是根据自己实践经验、总结和吸取明代民间武术经验而创立的。它包括缠绕螺旋、柔中寓刚,避实击虚、顺应客观条件变化而变化,以意行气,劲由内换,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因敌变化等特点。如《拳经总歌》开头两句话:“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就是指在练习太极拳套路的基础上练习反应灵敏,逐步达到“牵动四两拔千斤”的高级境界。
陈长兴
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他在祖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老架(大架)。陈长兴以保镖为业,走镖山东,在武术界享有盛名。他在戏台前看戏,无论众人如何推、挤,脚步丝毫不动,时人称为“牌位大王”。教有名弟子杨禄禅后创立杨式太极拳。
在太极拳漫长的发展道路上,他可以说是又树立了一个里程碑。他不但继承先祖创编的太极拳精髓,而且又有发展和革新,并且敢于打破门户之见,将陈家的“独得之秘”太极拳传于外姓,这在他当时生活的时代,都是难能可贵的。特别是他的太极拳著述,对后人启迪很大。
陈有本
陈有本(1780~1858),字道生,36岁入痒。自幼与兄有恒(字绍基)从父习武,太极拳术颇精,为一时瑜亮,壮年之后,他闭门练拳,于太极拳术更加精研,并且大胆革新,在太极拳原有套路的基础上,逐渐舍弃了某些高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同辈份陈长兴所编老架(大架)太极拳一样宽大和舒展大方,但更柔和自然,儒雅潇洒,收蓄兼并,发劲刚勇,同样分为一、二、路。后人称为“新架”(也称小架,后为与其徒陈清萍所改小架区别,又简称“略”)。这些成就,使他成为太极拳发展史上一代名师。当时精于太极拳者多出其门。其弟子陈清萍、陈有纶、陈奏章、陈三德、陈运栋等,均为太极拳名家。众徒中,又以陈清萍最为著名。
陈清萍
陈清萍(1795~1868),自幼师承陈有本习太极拳小架,多有心得体会,青年时已成为名手,深得陈长兴、陈有本的嘉许。后移居赵堡,因学武人多,于镇中开武馆授徒。他结合自己心得,在其师改进原来套路的基础上,再行改进,形成一套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的拳术套路。经他改进的太极拳,虽然也称小架,但又不同于乃师所传,后人为区别,称之为“圈”。后经其与弟子共同套路。如由其弟子武禹襄所编的武式太极拳、和兆元所编的和式太极拳(也称赵堡太极拳)、李景延(李盾)所编的太极忽雷架等等。这些流派和套路,在国内外均有广大的爱好者。他为太极拳的发展、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愧为太极拳的大家。
陈 鑫
陈鑫(1849~1989),字品三,前清岁贡生,为近代体育史上著名的太极拳理论家。其祖父陈有本,俱以家传太极拳著名。他自幼从父陈仲行甡习拳,备明理法,于太极拳理精妙入微。为阐发陈氏世代相传的太极拳理,晚年发奋著书,其主要著作有《陈氏家乖》五卷、《安愚轩诗文集》若干卷、《陈氏太极拳图说》四卷、《太极拳引蒙入路》这其书简明本。陈鑫无子,此书成后,老且病,乃召兄子顶椿元于榻前,以书稿授之,并且嘱咐:“若可传则传之,不则焚之。与妄人也。”1930年末,中国体育史研究家唐豪约陈氏十七世拳家陈子明到陈家沟搜集太极拳史料,以考证太极拳的源流,于陈家沟发现陈鑫遗稿。经唐豪多方努力几经转折,《陈氏太极拳图说》才于1933年由开封书局出版,线装四册。
陈发科
陈发科(1887~1957),字福生,陈长兴曾孙。师承其父陈延熙。陈发科幼年之时身体十分羸弱。14岁时,在街上玩耍,同族的叔伯们议论:“他们家辈辈出能人,他老祖宗、爷爷、父亲都是高手。到了他这儿算是完了,你看这孩子,整天光知道玩。”从此陈暗下功夫,每日练拳几十遍,如此数年,身体健壮,而且拳艺大增,功夫越来越精湛。20岁时,陈发科功夫已达上乘。他是近代陈式太极拳史上的代表人物,他从20年代中期到50年代逝世,长期在北京授拳,使陈式太极拳逐步走向社会,为社会所熟悉。当时的武术诗人杨敞(季子)有诗云:“都门太极旧称杨,迟缓柔和擅胜场。不意陈君标异帜,缠丝劲势特刚强。”他拳艺高超,为人忠厚,淡名利,讲信义,深受京都武术界人士推崇,被尊为“太极一人”,跟其学武者越来越多,桃李遍于海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于陈式老架中增加了不少转腕缠绕动作,缩短了练功周期,对原传老架又作了创造性的发展。由他修改、其子照奎定型的一路太极拳(83势)、二路太极拳(78势)现被称为新架。其著名高徒有:沈家桢、顾留馨、洪钧生、田秀臣、雷慕尼、李经梧、冯志强、肖庆林、等和子照旭、照奎以及女儿豫侠。196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陈式太极拳》一书,便是由他的弟子沈家桢、顾留馨所著。其中的一、二路太极拳(即新架)便是依据他晚年的拳势所定。
陈照丕
陈照丕(1893年~1972年),字绩甫。他幼承家训,随陈登科学习祖传太极拳,陈登科早故,乃从延熙、发科诸先辈继续学习。后又从陈品三学习、研讨太极拳理论。1928年受北京同仁堂东家乐佑申之聘,到北京教拳,兼任中央国术馆名誉教授。1942年应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张含英之请到西安教拳;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随“黄委会”到开封教拳;1948年开封解放,边工作边教拳;1958年退休回温县原籍教拳。1960年参加全国武术大会,被授予太极拳名家称号,1964年当选为全国武术协会委员。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书。陈照丕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培育出下一代新人,现在扬名中外、号称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的陈正雷、陈小旺、朱天才、王西安就是这个时期培养出来的。一度衷落的陈式太极拳得以中兴。
陈照奎
陈照奎(1928~1981),祖籍温县陈家沟,陈发科的幼子。陈照奎先生4岁随父赴北京,7岁从父学习传拳术。他学拳刻苦,拳走低架,胸腰折叠,手法多变。拳架中正、流畅,精于闪、战、弹、抖,推手、擒拿。1942年,陈照奎应其父陈发科的弟子、上海市体育宫主任顾留馨之邀,前往上海市传授陈式太极拳术,以后辞去公职,先后在北京、上海、郑州、石家庄、南京、焦作、开封等地专心授拳。1965年2月,陈照奎返回故乡温县陈家沟,向其堂兄陈照丕学习太极单刀、太极枪等器械套路,以后又到北京等地进行传授。1973年、1974年、1978年,陈照奎曾三次应邀到陈家沟教拳,并率陈家沟武术代表队外出参加比赛。
陈正雷
陈正雷,1949年5月生于太极拳发祥地——中国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十九世,太极拳第十一代嫡宗传人,温县陈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中国陈家沟太极拳推广中心总教练。现任河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国家武术高级教练,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委员,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
陈正雷大师自八岁起,跟随著名太极拳大师、伯父陈照丕(原南京中央国术馆名誉教授、国术国考评委、64年被选为全国武协委员)练习家传太极拳术、刀、枪、剑、杆等器械及推手,并孜孜不倦地体验和钻研太极运动的原理及系统理论,直至1972年伯父病故。之后,又随太极拳大师,堂叔父陈照奎继续深造,专习叔祖陈发科传授下来的太极拳术、推手技巧以及拳论。
陈正雷大师受两位宗师言传身教二十余载,把继承家传技艺、发扬光大太极文化做为自己终生的奋斗目标,所以,能屡屡战胜各种艰难与困苦,矢志不移地勤学苦练,持之以恒,使自己的功夫深厚纯正,理论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有“太极金刚”之美称,享誉国内外。
1974年至1987年连续十多次获省武运会、太极拳、剑、推手比赛优秀奖、金牌,蝉联两届全国太极拳大赛冠军。参加并获得两届全国武术比赛特邀表演奖及观摩交流“金狮奖”等。1989年至1997年,他所培养的学生,在省及全国武术比赛中共获金牌65枚。1972年开始传拳授艺,学生遍及全世界各地逾万人次,1996年12月在陈家沟举行收徒仪式,国内在册学生78人,1981年开始接待来访学习太极拳的外宾团体,至今已逾百批。1983年开始应邀数十次出访日、美、法、意、英等二十余个国家讲学传拳。并被五十余个武术团体聘为太极拳顾问、名誉主席和名誉会长。台湾武术界赠锦旗誉其拳艺“登峰造极”,马来西亚太极拳界赠银盘称他为“太极泰斗”,在国内外武术界享有盛誉。
在练功授拳之余,陈正雷大师致力于挖掘整理太极文化瑰宝,默默笔耕,于1984年开始步入理论研究与写作的领域,主要著作有《十段功法论》、《陈氏太极拳械汇宗》、《陈氏太极拳养生功》、《陈氏太极拳术》等,是学习研究太极拳的珍贵资料。部分著作被译成日、英、法、西班牙等国文字,在世界许多国家发行。198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录制由陈正雷大师讲解示范的《世传陈氏太极拳术》教学片,1996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录制由陈正雷大师讲授的陈氏太极拳、剑、推手、养生功等系列教学片,并被译成日、英、韩等外文,发行世界各地,2000年又录制了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二路、单剑、推手、拳械欣赏修订版和陈氏太极拳新架一路、养生功教学片,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和黄河音像出版社出版,河南陈正雷太极文化有限公司总经销,致力于传播太极文化,造福人类。
随着陈正雷先生对“太极武术事业”的推进和提高,他本人也受到更多人的拥戴、国家的支持和社会的承认:1986年他被选为焦作市政协常委,1988年被选为河南省人大代表。曾任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校长,平顶山太极少林武术研习院院长,1992年被编入《中国人物年鉴》,1994年被评为国际太极拳大师,1995年12月被中国武术协会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并曾被列入《中国当代教育名人辞典》、《中国当代武术家名典》、《中国民间武术家名典》、《当代改革英才》、《当代技术人才荟萃》和《世界名人录》等权威辞书。
摘自—《中华武术》